专题 | 真假公益
该帐号已冻结
真假公益
文/+1、hkj、川川、龟哥、穿穿采访/小白、安浅
用爱心填补残缺,让行动改变世界。生活在较优越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人们,终于将目光投向了需要社会帮助的弱势群体,这时,公益便诞生了。相信公益最初目的是向处于不幸之人伸出援助之手,不管其是否一直存在政治的影子,但之中必定包含了许多人真实的爱。可如今反观我们的社会,不少人献出了他们真诚的爱,也不少人为了利己,打着公益的旗号去做见不得光的勾当。我们的公益,究竟是真是假?究竟是给予了他人存活的希望,还是再次拉开贫富差距?这样的公益,最终又会走向怎样的迷茫……
眼观校园公益
上学期末,笔者为学校中如此多的支教活动感到欣喜。所以在支教信息的轰炸下,笔者心中不由得生出一股"敬畏之情"。用一个现象来反应支教的盛况,就是打开微博——映入满眼的支教信息和照片。但细看活动安排,则让人心生疑惑:短短五天的行程,减去路上的时间和与孩子们互动游戏的时间,剩下真正教学的时间只有短短三天,孩子们真的学到了些什么?
与此同时,这种类型的活动也存在于深圳的各个学校,许多学校的学生们也为公益事业忙得不亦乐乎。而在这一切光鲜的外表之下,这类活动是否如此有百利而无一害?校园里贴的满墙的公益活动是否也都如此"公益"?我们自以为帮助了别人,然而别人真的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始对校园公益进行探究与反思。
校园公益现状
现存的校园公益主要是义工类活动和社区服务类活动,其形式主要是在公共场所为他人服务,包括为老弱病残带去温暖,为环保事业尽学生微薄之力,扶贫支教等等。有爱心的同学们在各个力所能及的方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体现着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以学生的角色帮助着他人。并且,在服务社会的理念日益被强调的今天,校园公益事业的发展越发壮大了,甚至可以说,这基本是全部学生都能参与的事业。
校园公益问题
必须承认的,我们的校园公益,是以帮助他人为目的去做善事的,是具有一定公益性的。但事实上,校园公益确实还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动机
据笔者了解,许多学校对学时或者社区服务都是有硬性要求的。在深中,学生们需要在高一高二做满50个校外学时。在深圳实验学校,则是每年30个小时。学时的要求使许多同学被迫参与到义工活动或社区服务中去。大多数同学都会参加校内联系到的义工活动,而不是社会上的,其原因有方便联络,但也有原因是校内联系的义工活动给予的学时多于实际工作时间,比如做三个半小时义工可以拿到五个学时(另外的一个半小时是加的交通时间)。这一点对于“刷学时”的同学,是十分有利的。集体从事公益服务,却是出于不纯正的动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令人感到辛酸却无奈的事情。笔者也注意过,校园中当要举行某项活动的时候,许多同学的第一反应都是“有没有学时啊?”“有多少学时啊?”,而如果没有学时的话他们就不参与这些活动。也就是说,现在有许多同学参与活动都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意愿,而是为了利益,便萌生了 “没有学时就不去”、“学时满了不用去”的想法。这是校园公益中最严重的,也是最广泛的一个问题。
与此同时还有一种情况。如今越来越多的同学将来计划要出国,国外学校对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能力是十分看重的。这就在另一方面导致了组织参与公益活动,特别是大型公益活动时的动机有可能不纯——个别同学可能会出于“刷简历”的目的来举办公益活动。但此类活动常常是在主办人的申请结束后就被荒废了,于是结果也是容易想见的。毕竟,他们的努力是为了申请大学罢了。
但是虽然在动机方面存在问题,我们也必须承认,它们促使学生们投身于公益事业,增强学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可不管怎么讲,我们不能怀有过于功利性的心理去做本身自己不是特别有兴趣的事情,不知道同学们怎么看待这个想法,在这里笔者想对那些仅仅是冲着学时去做活动的同学说,与其把时间浪费到自己不愿意参加的活动中,而为的只是那些学时,那么还不如不参加这个活动,这个学时即使是拿到了也是没有意义的,倒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学术上面。也希望同学们能真正的把自己的时间放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面,不然这样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更是对他人的不负责任。
·活动过程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不成熟导致了活动策划的不成熟。现在校园公益的活动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学生自己策划的活动,二是学生对外联系的已有活动,后者的策划一般都比前者成熟且完善。学生们自己策划的活动有时会过于理想化,从而使活动在开展中可能会出现阻碍,发生差错。
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浪费问题。很多同学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以前年的义工联“呵护你的微笑”义演作为一个例子,在义演前出于宣传目的,深中义工联大量印刷宣传册,分发给同学们。这可能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是事实上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同学们拿到宣传册以后就随手一放,或是就手扔掉。这种行为中,学生们投入的和收到的效果相距甚远,而其中造成的浪费是令人十分痛心惋惜的。
·活动效果
活动效果无疑是衡量活动是否成功的最好方面了,然而校园公益的活动效果究竟怎么样呢?学生们一厢情愿地奉献自己的爱心,又收到怎样的回报呢?大家活动,其最终效果是否和当初的设想一致呢?我们以同学们的支教为例来分析这方面的问题。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Hi_熊爹)
学生们支教,不同于社会上的如教师等职业的人的长期支教,只是一种短期的活动。高中生在上学期间,一般在周末会有长度为一天的支教,而在假期,则会有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但是一周的时间除去游戏和路上的时间,真正用于教学的时间一般只有三天。但是这短短三天,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哥哥姐姐给他们的爱,对他们的关心,以及社会上对他们的关注。
从支教归来的同学们和照片上孩子们的笑脸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游戏,十分开心、幸福。孩子们喜欢上了特地从大城市赶来教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我们也为这些生活在不同处境的孩子们而感动,离别时也难舍难分。告别时我们常常会互相留下联系方式,然后孩子们再依依不舍地将哥哥姐姐们送走。高中生的短短一周,大学生的三个月或更短时间,就能与孩子们培养起深厚的感情。
但是令一厢情愿的给他们奉献出自己爱心的学生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造访对孩子们来讲可能有许多害处。
首先,同学们确实为他们带来许多乐趣,但是这些快乐和幸福却如此短暂。曾经有个支教归来的同学跟笔者说,她去联系留下了电话的小孩,孩子接到她的电话十分开心,两人交谈了一阵子后孩子问:“你什么时候再来教我?”她默然了,因为她并没有想过再回去,就算再参加支教活动,校内组织联系的学校也不一定是这所了。她对笔者说:“我当时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我不知道如果我说我不再去了以后孩子会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会很难过吧。”所以笔者的朋友最后只好跟孩子说等她学习不那么忙了以后,一定会去看他。这种“短暂的幸福”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是一种打击。
其次,我们的到来可能扰动了孩子们本身纯真平静的心灵,给他们带来世俗的浮尘。许多同学去支教时都会带一些小礼物送给孩子们,或是文具或是零食,这些东西给他们带来暂时的愉悦,但可能不利于他们的心灵。我校某公益类社团的前副社长曾经很难过地抱怨过:“我走到一个小男孩身边,本来想关心一下他的学习情况,可是他一开口就跟我要糖吃。”我们自以为的善良不知道已经这样“害”过多少小孩了。还有一种情况,当地的孩子们看到城里来的哥哥姐姐们高档的用品,明白了自己的贫穷与落后,可能生出自卑的情绪,使他们原本无知又纯洁的幼小心灵蒙上世俗的尘土,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可能影响最大的一点,是同学们,特别是优秀的大学生们精彩的教学使孩子们见识到了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虽然在他们教学的三个月中孩子们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精彩的课堂将长期留驻当地的老师的教学衬托的黯淡无光。在他们走后,孩子们再上回本地的教师时,常常觉得自己的老师能力不强,这种情绪动摇了老师原本的崇高地位。
从以上的三点可以看出,有时我们按照我们希望的去做,但是结果往往与我们的初衷相背离。我们把爱奉献给别人,但他们接受到的爱是否有变味,这就不得而知了。